商业综合体想吸引人流,园林设计可不是随便种点花草。好的景观能让人愿意来、留得久,甚至主动发朋友圈。下面结合 5 个真实项目,看看他们怎么用设计 “拉客”。
一、网红打卡点:把景观变成 “自拍道具”
案例:上海「光合广场」屋顶悬浮花园
这个商场顶楼原本是闲置空间,设计师搭了座悬空玻璃廊桥,桥面铺透光树脂,下面是错落的梯田式花池,种满粉黛乱子草和狼尾草。廊桥尽头设镜面水景,倒影里能看到远处的陆家嘴天际线。开业后,这里成了小红书热门打卡地,周末单天拍照上传量超 2000 条,带动顶楼餐饮客流提升 40%。
关键思路:设计要有 “视觉记忆点”,比如独特造型、反差感(悬空 / 镜面)、季节变化(粉黛乱子草秋季变色),还要预留拍摄角度 —— 比如廊桥宽度特意留 1.8 米,方便拍全身照。
二、互动景观:让顾客从 “看客” 变 “玩家”
案例:成都「乐活天地」音乐喷泉广场
传统喷泉只能远观,这里把地面铺装换成压力感应砖,踩上去会触发不同颜色灯光和喷泉高度。晚上配合背景音乐,喷泉节奏随旋律变化,小孩在里面跑跳踩出 “水花乐谱”,家长在旁边拍照录像。商场统计,这个 200㎡的小广场,日均停留时间达 35 分钟,周边店铺营业额比其他区域高 25%。
落地技巧:互动装置要 “无门槛”,老人小孩都能参与;设备选耐用的,比如感应砖抗压等级达 20 吨,喷泉水泵做防漏电处理;夜间模式增加灯光秀,延长使用时间。
三、生态绿洲:给钢筋水泥 “降温”,让顾客 “躲进来”
案例:深圳「绿谷天街」立体绿植峡谷
南方商场夏天太热,室外区域没人敢去。设计师在两条建筑连廊间打造垂直绿化墙,高 15 米,种满绿萝、常春藤等耐阴植物,中间夹着喷雾系统,气温比外围低 3-4℃。地面铺透水混凝土,每隔 5 米设带遮阳棚的休息座,旁边摆自动贩卖机。数据显示,原本无人问津的外街,夏季客流提升 60%,顾客平均多逛 1.2 小时。
核心逻辑:解决真实痛点(高温、暴晒),用植物 + 技术营造舒适小气候;休息区配套便利设施,让人 “有理由” 停下来 —— 比如座椅旁有充电口、直饮水,比单纯种树更实用。
四、文化符号:用 “本地故事” 留住情感认同
案例:西安「长安里」唐风主题商业街
在仿唐建筑群间,设计师复原了 “曲水流觞” 场景:青石板水渠蜿蜒,水面漂着 LED 荷花灯,傍晚开启投影,水面会浮现李白诗句、唐代仕女图。商铺门前按唐代街市风格设计花箱,种石榴、牡丹等本土植物,连垃圾桶都做成陶俑造型。开业后,本地居民打卡率达 70%,游客停留时间比普通商业街多 40 分钟。
操作要点:文化元素要 “可体验”,不是单纯摆雕塑 —— 比如曲水流觞水渠能玩水、投影故事能互动;植物选当地常见品种,既降低维护成本,又强化地域感。
五、动线引导:让景观 “悄悄带人逛商场”
案例:北京「星环广场」环形景观步道
商场呈环形布局,中间是露天中庭,设计师沿建筑外围做了条樱花步道,每隔 50 米设景观节点:入口处是大型雕塑,中段有下沉式休息区,尽头连接屋顶花园。步道地面用不同颜色铺装区分主路和支路,节点处设导视牌,把人流自然引向各个楼层。开业后,原本死角的 4 楼餐饮区客流提升 3 倍,整体商场逛完率从 60% 涨到 85%。
设计秘诀:景观动线要和商场业态结合 —— 比如把主力店(电影院、超市)藏在步道终点,用景观节点做 “诱饵”;铺装颜色和导视系统统一,让顾客跟着 “视觉线索” 走,不觉得绕路。
落地 3 个关键提醒
1. 算好 “投入产出比”
网红装置别只看颜值,要选耐用、易维护的材料。比如成都乐活天地的感应砖,单价 800 元 /㎡,但寿命 10 年,比频繁换装饰摆件划算;植物选本地耐候品种,比如深圳绿谷天街用的绿萝,每月养护费比进口植物低 60%。
2. 打通 “室内外体验”
景观别孤立存在,要和商场内部联动。西安长安里的唐风花箱,颜色和室内装修统一;北京星环广场的步道直接连通商场扶梯,下雨天也能从室内走到景观区,避免 “淋雨尴尬”。
3. 留足 “弹性空间”
商业需求会变,景观设计要能调整。上海光合广场的屋顶花园,花池做成模块化种植箱,换季时直接换植物模块;深圳绿谷天街的喷雾系统预留接口,未来能升级成香氛喷雾,配合节日活动营造氛围。